热门关键字:螺母、紧固件、标准件、螺丝、
当前位置:首页 >> 物流中心 >> 物流新闻

滴 滴 出 行:服务客流的供应链协同

发布时间:2015-09-25 17:21:16.0   点击:85次

  不论是早高峰还是晚高峰,人们需要打车时,总忘不了带给我们方便的滴滴打车。三年时间,滴滴打车从一个初创的互联网公司,成长为国内移动出行领域的龙头老大,并在大洋彼岸出资1亿美元,助力Uber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Lyft,将战火烧到了美国硅谷。

  近日,滴滴打车上线了新的品牌形象,名称也更名为“滴滴出行”。一个右上开口的D字,象征了滴滴出行的企业文化——“追求完美,不满足现状,希望离完美更近一点”,桔色则与公司名小桔科技的“桔”相得益彰。随着新LOGO的启用,滴滴出行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在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解释更换新logo的初衷时,滴滴出行公关总监叶耘表示,最简单的理解是滴滴已经从最初的出租车软件,演化到了综合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现在平台上的业务不光是出租车,还包括了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和巴士的业务,“打车”已不能涵盖全部业务,所以扩展成了“滴滴出行”。

  数据技术是基础

  据叶耘透露,滴滴出行未来的发展将向多领域多业态扩展,不过想实现这样的一个想法,关键在于对大数据信息匹配的挖掘,包括了路线的规范、供需双方的即时对接,都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往上提很大的一步。

  叶耘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目前,滴滴出行每天处理的数据量已经达到了50TB(1TB相当于春运时期12306网站最大信息量的20倍)的量级。公司有一支几百人的大数据团队,致力于大数据的开发、建模,用来分析司机和乘客的行为习惯。公司还建立了机器学习研究院,由国内外顶级的机器学习大数据的专家教授专门负责开发新的模型和算法。

  出租车、专车、顺风车接单都需要信息的匹配,一个定单在发出的时候,应怎么发送?如何能够分析司机和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这都是需要大数据运算的。

  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呢?叶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分析一个司机接单的习惯,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17点的时候会开车前往顺义,可能是因为家在顺义,到了这个时间段就会只接去顺义方向的订单,这个时候去昌平或者去石景山的定单是不会接的,所以,滴滴在这个时间段专门优先把顺义方向的订单推送给这个司机,就可以大大提高订单成功概率,提高司机和乘客双方的效率。

  由此看来,对于滴滴出行,首先是以技术为驱动的互联网企业,技术是公司的立足之本,是核心驱动力,服务器、产品架构、技术架构等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竞争力,其次,电商平台的运营也非常重要。把握电商运营的特点,熟悉运营模式,熟练应用多种渠道推广产品,才是滴滴出行的成功之道。

  移动出行服务供应链协同

  可以这样理解,车主和乘客通过滴滴出行构成了纵向的供应链条,从横向来看,在滴滴出行大数据收集和分析、乘客出行以及匹配方面,都存在横向辐射的协同合作。

  那么,滴滴出行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是如何做到服务的供应链协同呢?

  在滴滴出行内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不同周期的运营计划,为保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大数据匹配服务,包括市场、公关、财务、人力以

  及其他的职能部门,都是从集团层面统筹,进行平台产品的设计、功能开发、运营、数据分析,而每个产品线又有自己的团队,类似一个个独立的子公司,可以自己做推广计划、业务线内部的产品功能开发,但又都是在集团平台上整体运作,比如细分到专车或顺风车要发多少钱的优惠券,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推广活动,增加什么样的功能,都是事业部自己可以做的。

  在这里,集团层面和事业部层面可以通过统筹与合作,在资源业务、企业形象、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等多方面共享,发挥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在叶耘看来,共享经济可以总结为根据需求的动态变化进行柔性生产和及时供应,在目前的移动出行行业,共享经济刚刚开始,滴滴出行进入后才开始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使用,可以说滴滴出行现在是出行领域里共享经济的代表。

  滴滴的优势是什么?强大的流量和品牌的优势。在这里,随着滴滴出行的每一步发展,用户也在进化,开始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各种不同的出行方式,适合自己的需求,所以说整个移动出行行业,本身就是滴滴出行这样的企业创造出来的。强大的用户量,是凭借着滴滴出行优秀的产品体验以及大量的经济补贴,通过市场的竞争和推广,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并不断积累起来的。

  在滴滴出行外部,有线上支付、地图导航、积分兑换等增值服务,这些与其一起构成了滴滴出行的外部供应链协同。通过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环节,用户可在下单前应用地图导航,标明出行起始地和目的地;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实现费用线上支付;通过积分购物频道,满足移动的购物需求。此外,还有近期上线的滴滴巴士业务,还与旅游公司合作,实现了车与司机资源的协同与共享。

  从供应链到生态圈

  线上支付、地图导航、积分兑换等增值服务除了实现外部供应链协同外,还给用户营造了移动出行的生态圈。从供应链到生态圈,是供应链发展的未来趋势,那么滴滴出行的生态圈将在未来有怎样的完善和扩大呢?

  叶耘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目前,客户可以通过三个APP,即滴滴出行、快的打车、一号专车来匹配出行服务,此外,微信公众账号、支付宝、高德地图、携程旅行、如家酒店等APP中也有接入口。这里的微信公众号、支付宝和地图应用等软件,与滴滴出行一起,构建起移动出行的生态圈。“滴滴作为一个移动出行平台,并不做所有的服务和管理,我们不希望变成一个垄断的实体,更希望像阿里巴巴一样做成健康的生态体系,”叶耘说道,“这样的生态体系里面,平台通过与成千上万的出租车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劳务代驾公司、旅游公司、公交集团等等合作,管理和服务着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司机和车主,服务超过两亿的乘客用户。”

  而通过与微信、支付宝等伙伴的合作,滴滴得以向用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出行与增值服务,未来滴滴还将进一步向传统行业渗透,例如进入汽车的售前和售后市场,与汽车厂商、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商共同合作,打通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与合作方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作为平台,我们希望构建的是一个健康的生态体系,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都可以在这个体系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获取合理的利益。”叶耘表示,“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而所有的合作伙伴,都需要在平台上提供优质服务,或者以优质的资源满足平台上用户的需求,这将是一个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

  未来将涉及物流

  以新形象启程,未来业务将会拓展到怎样的层面?叶耘说道:“我们很难给自己设上限,至少从目前来看,希望全面地涵盖出行领域遇到的各种场景和各种需求,未来,也不排除涉及到物流、快递,甚至是更多的服务。”

  在他看来,人的流动和物的流动都是通过交通工具从A点到B点,甚至可以说人和物的需求是可以重合的。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可能在头一天或早上出发时拿到一些快递,只需要去接这个方向的定单,就可以将运送人和运送物通过同一个行程完成。不过,叶耘坦言,目前,拓展物流业务还只是一个构想。

  “当一个行为需要有多个任务同时发生的时候,对于信息之间的匹配度,包括在运营和管理上的难度会大大的增加,如果能够实现,可以大大提高交通的效率,也可以降低物流和出行的成本,背后的大数据挖掘和处理技术难度是非常高的。”叶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