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螺母、紧固件、标准件、螺丝、
当前位置:首页 >> 物流中心 >> 物流新闻

钢铁行业的“自贸区念想”

发布时间:2014-11-24 16:34:50.0   点击:131次

  11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

  同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会谈,双方共同确认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此外,上海自贸区早于去年9月29正式挂牌开张。

  中国掀起了一股“自贸区”的热潮。各行业都想从自贸区中分得一杯“羹”。

  而对于长期处于低迷的中国钢铁行业,究竟能否从中分得好处呢?

  率先“吃螃蟹”的上海自贸区并未让钢铁行业从中受益

  2013年的“十一”前夕,上海吸引了全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贸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在当天上午十点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自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众行业眼中的“宠儿”,围绕自贸区的声音不绝于耳。各行业企业家、专家纷纷从自身角度出发,阐述自贸区对自身行业有何好处。期间,甚至传出天津等地也要建立自贸区的消息。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上海自贸区无愧于“宠儿”的称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年来,上海自贸区设立各类企业12288户。而自贸区的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仅为上海市面积的1/226。

  在过去的一年中,上海自贸区已经出台并实施了51条金融改革措施,入驻金融相关企业2046家;聚集了30个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364万条;诞生了21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管理创新,一份负面清单,一份权力清单;特别是各种服务创新与制度创新,包括54项开放措施、23项海关监管创新条例等。

  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等五家第三方机构对上海自贸区运行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自贸试验区运行一年来,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10%~20%、综合满意度基本在80%以上。

  然而,上海自贸区的蓬勃发展并未给中国的钢铁行业带来直接的利好。

  原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曾公开表示,就目前情况看,上海自贸区对中国钢铁行业影响不大。

  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何文波的观点。

  西本新干线钢材价格指数显示,从2013年11月开始,我国钢材价格开始呈现整体下滑趋势。钢铁PMI指数也长期处于荣枯线以下。

  换句话说,上海自贸区并未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发展的新动力。

  事实上,从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产业来看,自贸区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利好似乎不大现实。

  按照官方给出的资料看,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产业是服务业,我国物流行业反而从中受益良多。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表示,今年1~8月份,上海自贸区实现进出口货值5004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介绍,目前,自贸区物流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0%左右。

  据了解,在上海自贸区,物流仓储成本平均降低10%,通关时间平均减少3~4天。

  在今年4月份,上海市政府印发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交易管理暂行规定》,按照规定,我国钢铁行业有望从自贸区获利。

  生意社钢铁分社主编何杭生分析指出,此次自贸区新规的出台,集合了钢铁电商和贸易进出口的双重优势,有利于钢铁企业做在线交易时,享受到自贸区在税收、金融和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也缓解了钢企的资金链紧张问题。

  中韩、中澳自贸区能否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发展动力

  11月17日,当时正在澳大利亚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贸协定谈判。此前,中韩双方刚刚完成中韩自贸区协定实质性谈判。短期内,中国即与两个亚太重要经济体就自贸区建设结束实质性谈判,中国对外自贸区建设正迎来“突破时刻”。

  其实,中韩、中澳这两个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在实质上并不相同。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 缩写FTZ),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而中韩、中澳自贸区作为传统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缩写FTA),是根据多个国家之间协议设立的包括协议国(地区)在内的区域经济贸易团体。

  然而,无论是上海自贸区还是中韩、中澳自贸区,都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各行业也在积极探讨着中韩、中澳自贸区能够给各行业带来多大利好。“中韩和中澳自贸区,我直觉感觉应该能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利好,但是,具体原因我说不清楚。”11月17日,石家庄白佛钢材市场钢贸商王强告诉记者。

  王强迫切想知道中韩、中澳自贸区究竟能给我国钢铁行业带来多大利好。

  兰格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韩自贸区是中韩贸易便利化的实质推进措施。根据谈判成果,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在货物贸易方面,中韩两国将在20年内对以产品品目为准90%以上的商品撤销关税。

  “降低或取消关税门槛后,两国的出口竞争力都将因此大大增加。中国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比以前更便宜的韩国产品,我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也将在价格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和实惠。”王国清说。

  而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相关专家一致认为,处于中高端制造业的韩国,将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一定冲击。

  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税降低,会导致进口商品的成本降低,而我国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将会受到冲击。“像我国的汽车、电子等产业都会受到影响。但从长远看,这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件好事。”邱跃成说。

  王国清对此持相同意见。她认为,中韩自贸区建立后,进出口关税的降低或取消将导致相关产品交易成本降低,中韩之间将进口更加便宜的产品,对本国和区域外不具竞争力和价格优势的产品将产生替代效应,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集中,制造业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竞争力的提高将促进区域内相互投资、进一步吸引区域外投资,制造业整体升级速度提升。但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中韩不具竞争力的制造企业将面临产出下降、出口减少等压力。

  而对于我国的钢铁行业,王国清表示,目前中韩两国钢铁贸易往来频繁,韩国是我国钢材出口的第一大国,也是我国进口钢材第二大国。

  数据显示,2014年1~9月份,我国向韩国出口钢材963.8万吨,占我国同期钢材出口总量的14.7%。1~9月份,我国从韩国进口钢材349.5万吨,仅次于日本排第二位,占同期我国钢材进口总量的31.7%;而我国进口韩国板材占据其进口量的91.4%。

  王国清认为,中韩自贸区建立将使得中国钢材出口更具价格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会有更多韩国高端钢材生产企业例如浦项等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不断占据中国高端钢材市场份额,与国内钢铁企业形成竞争,因此中国钢铁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创新,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

  除此之外,邱跃成认为,目前我国钢材出口在东南亚等地区均受到反倾销调查,这说明我国钢铁在出口方面已经受到一定制约,“因此,中韩自贸区的建立,虽然能够刺激中国钢材出口,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对于中澳自贸区,王国清认为,钢铁国际贸易方面,因出口澳大利亚量不大,有效果,但也不明显。

  澳大利亚每年钢铁产量不到5000万吨;1~9月我国进口澳大利亚钢材3496吨,而仅占进口钢材总量的0.03%;1~9月,我国出口澳大利亚钢材47.2万吨,占钢材出口总量的0.07%,对我们国家钢铁企业影响不大。“而目前来看,关税的减免也会是逐步的推进,所以对于钢铁行业的影响也会是一个温和转变的过程。”王国清说。

  邱跃成则表示,目前铁矿石进口已经是“零关税”,因此,中澳自贸区影响重点在于煤炭行业。“如果对焦煤征收的3%的关税和对热能煤征收的6%的关税豁免,那么这对我国国内煤炭价格会产生冲击。不过由于目前我国煤炭价格已经跌入谷底,能产生多大冲击尚未明确。”

  此外,有分析认为,相比澳大利亚在自贸协定中获得的原料、农产品和服务业输出的关税优惠,中国从协定中获利最多的是制造业,尤其是纺织、服装、玩具和运动器材等制造行业。这些利好会在10年内逐步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