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从全球贸易的健康增长中不成比例地受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们的人口规模往往更小,富裕人口也更少,因此对它们来说,出口是比国内消费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如今全球贸易并未真正兴盛,今年第一季度同比仅增长了2.3%——但是至少贸易额(以及贸易量)仍在增长。不过,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自2010年以来事实上一直在急剧下滑。归结起来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美元走强、以及作为目前最大新兴市场的中国本身在迅速放缓、因此从其他新兴市场吸收的出口也减少了。现在看来,世界贸易与新兴市场增长之间的联系似乎已经断裂,很难预见有什么情况也许能修补这种关联。
一些地区性差异值得注意。新兴市场投资者一向觉得最没劲的欧洲新兴市场,事实上更好地抵挡住了冲击。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以及捷克已经在汽车、机床、工程部件方面巩固了产能,如今正将越来越多的产品出口至复苏中的欧元区、特别是德国。捷克今年第一季度GPD年化增长率将近12%,或许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表现最好的经济体。相比之下,亚洲的经济增长令人失望,特别是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尽管这至少部分要归咎于它们各自的国内因素;菲律宾和越南的表现相对较好。拉丁美洲仍然深陷债务泥潭,同时承受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重压。在这里,墨西哥是个例外,油价暴跌给制造业出口令人振奋的表现蒙上阴影,在制造业方面,该国如今比中国更具成本优势。然而,退后一步来看,出口失速是当地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困境。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在危机中(以及危机后)大幅降息,因此他们能用于提升本国货币竞争力或是刺激国内消费的工具所剩无几。的确,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旗下宏观研究服务机构Medley Global Advisors所指出的那样,新兴市场的央行不得不小心避免引发通胀、以及避免提高家庭债务水平,在美联储开始加息之际,它们还要提防全球货币状况收紧。
大多数新兴国家也没有太多施展财政手段的空间。油价下滑原本应该为消费者带来实惠,而如今从马来西亚、印尼、到巴西,各国政府都借此机会减少对油、电、和天然气的补贴(这种做法也非常合情合理),从而抵消了这种实惠。
当然,前进的途径是结构性改革。在新兴市场世界大多数地区,进一步推进供应面改革的余地很大,其中包括减少官僚主义、提高教育水平、放宽管制、推进私有化。但是,这原本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在增长已经在放缓的情况下其难度增加了一倍。
【标准件之都】出于传递更多新闻资讯的目的,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该稿件内容客观事实存在偏差,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修正,联系方式:0310-6950655或者bzjxx@bzjzd.com。如其他网站或媒体需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站内容,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标注“来源:标准件之都”。
相关资讯: